金属床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金属床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子豆

发布时间:2020-10-18 20:29:39 阅读: 来源:金属床厂家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必须立足国情,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五大策略稳步推进,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一要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现存的薄弱之处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世界农业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现代农业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在改造自然,增加粮食和纤维等农产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既是一种“生命产业”,也是一种“生态产业”。实践证明,农业必须适应自然环境,按自然规律处理好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产量高、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也决定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

特征一,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农业资源匮乏,后劲不足。

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多,而耕地面积占全球耕地总面积不到十分之一,并逐年减少;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此外,还有大约5000万亩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或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水资源严重缺乏,早在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高达110个,农业用水更为奇缺。我国森林覆盖率15%左右,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资源匮乏,使得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特征二,自然灾害多发,防灾抗灾能力弱,农业生产不稳。

我国地理及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普遍遭受干旱威胁,对农业生产,影响十分突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10亿亩,有近半数的耕地是“望天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全国10%以上的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旱涝保收田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30%。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中后期,普遍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我国也是农业有害生物(病虫草鼠等)多发的国家。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防灾抗灾能力相当薄弱,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特征三,农产品供给总体偏紧,粮食需求增长加快。

我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肉禽蛋奶鱼以及水果、蔬菜的消费增长迅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城镇居民鲜奶、家禽、水产品、植物油、鲜蛋等增长幅度在三到五成不等。农村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量因原来的消费水平低,表现出增长率大多高于城镇居民。加之,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粮的增加等,粮食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农作物靠大量投入化肥、农(兽)药、农膜等化学农用品连年丰收,农产品品质大幅下降,甚至存在不少安全风险,竞争力减退,稳定增产难度大。农产品供给总体紧张的局面虽在改观,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征四,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以及信息化等高科技在工业、第三产业与农业上差别巨大的不同速发展,使得农业效益越来越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少农民认为,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和“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农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猛涨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效益降低。

特征五,农村劳动力急速减少,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差,发展困难重重。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外出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60%以上,且为主要劳动力。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新生代农民没有掌握耕种技术,也不愿吃苦;进城务工农民的后代大多数也不愿回乡种田;在校读书的青年人,绝大多数都没选择农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来自农村的学生,把好好学习,作为“跳农门”的资本,等等偏向,使得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困难重重。

二要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人满足需要的发展;也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因素一,生态环境总体污染阻碍现代农业发展。

在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等。突飞猛进的工业排放出的废气,污染了大气,危害了人畜健康,且形成众多的酸雨,阻碍农作物的生长;排放出的废水污染地上地下大量水域,危害农业生产的事件频频发生。过度开采地下水,不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减少,也加快了土地的沙化,盐碱和沉降变形。我国主要水系监测断面中半数以上受到污染,绝大多数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上千万吨,经济损失超过几百亿元。

因素二,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不利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受工业化的影响,广泛大量的使用化肥、农(兽)药、农膜、饲料添加剂等化学投入品,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污染了水域、土地、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并使土地日趋贫瘠。

二是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煤、气代替柴草秸秆等为燃料,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工业品,又因没有配套的垃圾处理措施,使得柴草秸秆、废弃塑料制品、废电池、废弃电器等造成污染。

三是一些无序泛滥的作坊式加工企业加剧了农村水域和土地的污染。

四是原处城市的污染企业大规模迁往农村和选址农村新建的大型化工、重金属等企业,有的不依法保持与周围农村生产、生活区域的法定距离;有的废水、废气、粉尘处理设施备不用,甚至违法排污,严重危害周边农村人的生命健康,并造成农村水域、土地的污染。

五是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业废料,甚至是境外废物等,也有置于农村堆放、填埋、拆解、处理等,造成农村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因素三,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现代农业。

化学农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相当严重。世界上发达国家“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土壤严重浸蚀,农田地力不断降低,教训十分惨痛。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大规模地毁林开荒,滥垦滥伐,广种薄收,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和肥力大幅下降。称为“白色革命”的塑料地膜广泛应用后,已积累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也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且污染范围广,污染成分和过程复杂,难以控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我国是全球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量第一大国,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和2.5倍,且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畜禽粪便大部分没有进行有效地污染治理;每年农用塑料薄膜只能回收一半左右;全国农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全国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治理农业面源污迫在眉睫。

三要扎扎实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关键是基础。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加并更新农业抗风险能力、监管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策略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综合性强,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且具有一定地域性。因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各地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使各产业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决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为基础,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策略二,优化结构,节能降耗,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在充分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发挥各地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以大农业为基点,按“整体筹划、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将农、林、牧、副、渔各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调整结构的关键,是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达到节能降耗,减少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通过物质循环和系列化深加工,使农村大量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实现经济增值,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策略三,防治污染,有效治理和修复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目前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这是维护人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建立起健全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与机制,尽快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生态状况。与此同时,要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抓好土地整治改造工程建设,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科学用地和养地,大幅削减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尤其是要逐步禁止高毒高风险长残效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污染农田和农产品,危害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即“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策略四,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推广和普及新技术应用力度。

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支撑,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研发和普及现代农业的各种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另外,要继承和发挥我国先人优良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农耕技术,不断集成创新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要挖掘并汲取传统农业优良的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技术精髓,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缺陷,使传统农业转变成高效的现代农业。

策略五,加大对广大农民培训教育的力度,提高科技兴农的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的高低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现代农业建设密切相关。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训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农民受文化知识教育相对偏少,整体素质不高,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接受各项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使现代农业建设进展相当缓慢。这就迫切需要造就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尤其是需要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扎住根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动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并强化培养一批现代农民骨干,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广大农民掌握各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中国最大的农药信息网查看。

乌鲁木齐专业治疗男科的医院

山东治疗扁桃体炎好的医院

河南治疗儿童癫痫专科医院排名

西安治尖锐湿疣的医院